requestId:68614ffa244984.26750948.
网络资料图
杨英童:一个养殖场带活一个村
在陇南市西和县兴隆乡下庙村,提起“女强人”杨英童,村民都会赞不绝口,因为她是敢包養網想敢干,又不忘众乡亲的养殖致富包養網dcard带头人。2011年以来,她积极发展肉猪养殖,带头成立启腾养殖专业合作社,带动全村100多户养猪大户走上了致富路,让周边农民都尝到了甜头。
记者包養網见到杨英童时,她正在猪圈里打扫卫生,她包養網比較个头不高,干练淳朴,就是这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,却是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户。凭着一种坚韧不拔、遇到挫折不回头的创业热情,靠着“以诚待人,以信为本”的经营理念,她白手起家,艰苦创业,树立了妇女自强、自立的创业典型。2015年8月,被第七届中国乞巧女儿节组委会评为“妇女创业之星”。
或许,很多人看到的都是她短期包養今日的辉煌。然而,她的创业路走的却是异常艰难。
故事要从2002年包養感情说起,那一年她高中毕业后,选择了外出打工,她曾做过服务员、工厂工人等工作。她用一句话形容了在外务工时的感受,“打工的日子,没有一丝安全感,每天都过着迷茫,不包養條件知所措的生活”。
远离他乡四年之后,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之下,她回到家乡,与同乡下庙村的王爱峰结了婚。婚后,由于生活所迫,夫妻二人又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。
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,原来务工的工厂倒闭,于是小两口返乡回家搞起了生猪养殖。伴随着国家的扶持政策,他们于2011年创办了西和县启腾养殖专业合作社,将生猪养殖向正规化转变,但因经营规模小,缺乏养殖技术,夫妻俩虽然起早贪黑辛勤劳作,收入还是不高。
就在合作社起步发展的关键时期,2012年6月,丈夫王爱峰因劳累过度患病医治无效去世。丈夫生病期间,杨英童借债四处求医,因陪丈夫外出看病无暇顾及养猪,家庭陷入困境,负债累累。那一年,杨英童28岁。
“你的努力所有人都看在眼里,你要咬紧牙关,渡难关……”在杨英童最困难的日子里,亲戚朋友们包養網心得纷纷出现,给予了包養網她力所能及的帮助,在大家的鼓励下,她慢慢振作起来了,身为合作社法人的杨英童毅然挑起了合作社发展的重任。
一开始,由于养殖经验不足,她就一遍又一遍地去向专业人员请教,不辞劳苦的到各地考察求教;缺乏技术时,她积极参加县乡包養的相关培训,还购买了有关生猪养殖的科普刊物,闲着就读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2014年,她用所学的养殖知识和实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,将邻乡种植的天麻加在了猪饲料中,饲养了一段时间后,她发现猪不再生病而且精神状态非常好,并提高了猪的卖价,杨英童一家人眉开眼笑,尝到了天麻配料的甜头,其他养殖户也纷纷借鉴她的经验。
光阴似箭,付出总会得到回报。如今,合作社通过4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,共建猪舍1200平方米,已出包養網站栏肉猪800余头,实现产值60余万元,实现利润28万元,基本还清了所有贷款,实现包養網車馬費扭亏为赢。合作社采用肉猪科学饲养,社员只需喂仔猪3-4个月就可以出栏,每头可获得200元的报酬,一年可出栏20包養app00头肉猪,获得效益18万元左右,养殖效益十分明显。 启腾养殖合作社坚包養網心得持让利建档立卡贫困户,让贫困人口掌握致富技术,增强造血功能。在合作社扭亏为盈之际,与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协议,贫困户以入股的形式一次性入股6000元,零风险、不投劳、不操心,每年年底由合作社给每户分红4000元。
“去年村里有13户村民入了股,享受了分红,后来陆续有人入了股,村里人的思想活了起来,就达到了与贫困户一道脱贫致富的目的。”杨英童高兴地说。
同时,为了改变村里妇女们“面朝黄土背朝天,围着甜心寶貝包養網锅台孩子转”的生活状况,杨童英投资5万元创办了一处巾帼脱贫示范甜心寶貝包養網基地,为贫困妇女言传身教养殖技术和艰苦创业精神,坚定打铁全靠自身硬、脱贫致富靠勤劳的信念。
“掌握各类技术后,我自己也办起了养猪场,一年下来,猪肉价格好的时候,就有好几万元钱的盈利,再加上分红的4000元,不仅自己家里的生活条件好了,我也像杨英童一样帮助更多的姐妹们增收,使她们实现了自己的包養人生价值。”下庙村村民牟贵芳说。 谈到未来的发展,杨英童打算扩大养殖规模,借县委、县政府引进河南荣大公司合作发展之机,明年前半年扩大养殖棚1000平方米,年底实现三期扩建及污水处理配套,养殖规模达到 2500 头,年出栏一万头,预计将收益220万元,带动贫困户60户。(记者 罗 艳)
“千朵花、万朵花,最养人的是洋芋花。洋芋花儿是五角星,党和人民一条心。洋芋花开赛牡丹,洋甜心花園芋本是金蛋蛋……”
这首《洋芋花开遍地香》的创作者是西和县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包養管道长、党支部书记郭大权。
郭大权所在的何坝镇距县城仅1包養網2公里,土地、光热资源均优,尤其是出产的马铃薯,个大面饱,品质优良。
2005年9月的一天,天水有一家收购客商来到马寨村收购马铃薯,让郭大权给他搞代办。客商得知郭大权收购马铃薯已形成了规模,就建议他成立一个专门收购马铃薯的协会。第二年秋天,郭大权动员了5位村民,成立了西和县第一家马铃薯产业协会。一年后又注册成立了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。包養網
“郭大权就是甘肃的吴仁宝,大家都要向他学习”,这是2013年省委书记王三运在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观摩时对郭大权的评价。正是这句话,让郭大权对自己的合作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他说,将土豆从“口粮”变成“商品”,这只是土豆增值的第一步,啥时候也能让土豆像苹果那样穿上“衣服”,卖出“袋装苹果”的好价钱,那才是真正地实现增值,那才叫真正的特色农产品。
为此,郭大权在不断加强与省农科院的联系,适时邀请农科院专家、技术人员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,加大对合作社技术人员的培训,积极培养育种、扩繁等各个方面的技术人才,并通过他们向农户统一提供技术服务,实现了“供应种子、供应农资、技术指导和保护价回收”等四个统一,极大地提高了种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。 “以前一斤土豆只能卖到一两毛钱,让我们觉得很寒心!自打有了合作社,合作社负责发种子、提供技术指导,现在平均亩产达到了4000多斤,收入比以前翻了两三番。”马铃薯种植大户郭万长说。
同时,合作社结合发展实际提包養app出“产业规模化、土地流转化、农业机械化、市场经营企业化、产业质量保证化、为民富民利益化、经营管包養感情理机制化”等七个最大化发展目标,充分利用已经占有的销售渠道,依靠专家技术人员,积极培育西和马铃薯良种名优品牌,以“名优效应”和大规模经营,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。
发展大提速,不忘带民富。
“我们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中有15名党员,我们的帮扶目标是一名党员帮一户特困户,给他提供种子,免费技术服务;一名党员帮助五户困难户,给他们提供化肥、种子、农药、技术服务和产后销售,销售后收回垫资,三年后力争人均收入达到五千元以上。”老郭充满信心地说着他的打算。
如今,这昔日用来果腹的“土蛋蛋”,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“金蛋蛋”。西和的不少薯农,近几年都建起了新房,添置了家电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目前,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成全市一流、全省叫得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。
据郭大权介绍,合作社注册成立了陇南包養網市民乐种业公司,形成了“农户+合作社+客商”“产、加、销一条龙”的产业服务体系,顺利完成了从一开始5个人的小打小闹,到目前拥有4000多名会员,直接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华丽转身。 “县上把特困片区定在哪里,我们的基地就建到哪里”。2011年上半年,合作社生产原原种1100万粒,供给3个特困片区5个村(包養條件何坝镇铁古村、冯茂村,兴隆乡上庙包養網村,苏合乡苏合村、明新村)1000多户,3000多亩。每亩产量5000多斤,每亩收入2800多元。
谈到下一步的打算,郭大权说:“四强十好五个当”,‘四强’就是,党建强、发包養網展强、创新强、带动强,‘十好’就是生产经营好、企业文化好、劳动关系好、党组织班子好、党员队伍好、基础设施好、科技能力好、社会效益好、思想素质好、群众反映好。‘五个当’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当恩人,把合作社职工当亲人,把客商当上帝,把专家当贵人,把党和政府当靠山。”
走在何坝镇,只要向村民打听“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”,他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:“找老郭啊!他是咱何坝镇的大能人,是带领我们脱贫致富的包養站長领头雁!”(记者 罗 艳)
美包養丽陇南(网络资料图)
TC:
發佈留言